最近,来自江苏涟水中等专业学校服装设计专业的17岁女生姜萍,凭借自学,在全球数学竞赛上以第十二名的好成绩入围决赛。与她同场竞赛的考生中,不少人来自海内外知名高校。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。
中专生与数学竞赛,在不少人眼中,似乎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。中专生在强手云集的数学竞赛里脱颖而出,甚至力压不少名校学生,这营造出极大的反差感。“爽文”一般的故事,引发了社会对姜萍的广泛关注。
热爱,最动人心。能取得这样的成绩,姜萍在数学方面有天赋不言而喻。但更打动人的,是“唯有热爱不可辜负”。在姜萍眼里,选择人生道路更重要的准则是兴趣。报考中专学习服装设计是如此,钟情数学忘我钻研也是如此。“数学更像我一个朋友,问题解决出来的时候,特别快乐”,于姜萍而言,数学不是“难啃的骨头”,不是需要被量化的应试技能,而是一位能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的良师益友。
在不为人知的地方,有可能发现更广阔的人生。喜欢弹钢琴的建筑工人,爱背诵古诗词的外卖小哥,喜欢作画的“神笔保安”……纵观这些故事,都有着类似之处:人生有选择却不能被定义,遵从内心选择,丰盈精神世界,就能在人生的旷野中铭刻下闪亮的坐标。
单靠自身的天赋和热爱还不够,竞赛舞台、良师益友,这些因素共同托举起了“传奇”。类似的故事不仅仅是姜萍,也不仅仅在数学。通过山东省“文化素质+职业技能”职教高考制度,中职生戴栋晨先后考上了山东理工大学、中国科学院大学,读完本硕后,现在已是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在读博士研究生;初中毕业后,枯燥的打工生活让姜雨荷一度怀疑人生,等她重返校园学技术后,在被誉为“世界技能奥林匹克”的世界技能大赛上,夺得特别赛化学实验室技术项目金牌,还成为河南化工技师学院最年轻的教师。机遇属于有准备的人,是更多的舞台,更多的机会,更多被看见被认可的赛道,让天赋不被辜负,热爱终有回响。
不必否认,姜萍的成绩,是必然与偶然共同造就的。“偏科天才”就读中专是不是埋没人才?是否有更多“天赋型选手”未被发掘?互联网上,姜萍的经历不免引起讨论。正视具有专业特长的学生个性化发展空间有限的问题,近年来,从推进高考改革探索选科模式,到实施强基计划选拔学科拔尖人才,一系列制度创新逐步完善,就是为了不断优化人才选拔培养的机制。因时制宜,兼顾公平与个性,改革永远在路上。
电影《心灵捕手》中,麻省理工学院的清洁工威尔,在黑板上默默解出了高难度数学题,展露出天赋,最终也在师友帮助下走出了人生的阴霾。“天才”的故事,就像逆风生长却绚烂绽放的花朵,总能唤起人们的共鸣。眼下,决赛即将到来,姜萍还在积极备考,我们不应给她太大压力,社会也应给予她更多包容与理解。人生不止于一场竞赛,正如她说“无论未来会怎么样,数学这个兴趣爱好应该一直会持续下去。我从没想过放弃它”,祝愿她在漫漫前路上忠于志趣、成就精彩。我们也期待,更多禀赋各异的“姜萍”被看见、受培养、放光芒。
这正是:
因材施教育活水如何股票加杠杆,不拘一格降人才。